衛教文章

給寶寶一個健康的開始

懷孕絕對是人生歷程中一個很重要的階段。懷孕也絕對是您和您的另一半組成一個完整家庭的必要元素之一。準備懷孕時,大家最關心的是,如何給寶寶一個健康的開始。

懷孕前的準備:懷孕之前即充分做好生心理的準備,可以給準媽媽及寶寶一個最健康的開始。考慮要懷孕時,準媽媽心裡應該會存在幾個重要的疑問,例如:什麼理由讓我想要懷孕?對於預備懷孕這件事,我的另一半是否和我有同樣的想法?有了寶寶之後,會如何改變我目前及將來的生活型態?我已經準備好去適應且接受這些改變了嗎?我是否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和經濟能力來扶養一個寶寶?將來我是否有足夠的能力提供寶寶適當的教養?

準備懷孕前,準媽媽同時要考慮到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受孕前,孕婦的身體健康狀況保持得愈良好,就愈能避免在懷孕期間可能對寶寶和媽媽產生的困擾和傷害;而且愈早做好孕前的身心健康準備,對懷孕的正面加成效果愈好。

懷孕期注意事項:懷孕時的飲食應力求均衡、多樣化、少量多餐、少塩少油等原則,且嚴格控制體重增加的速度。準媽媽在懷孕後應立即戒除不良嗜好,包括吸菸、喝酒、檳榔等;而含有咖啡因的飲料如咖啡、濃茶則以每天一杯為限。懷孕期間有需要使用藥物治療,則應先徵詢婦產科醫師,做專業的諮詢。準媽媽在懷孕期間應維持更規律的生活作息,做好情緒管理,並維持充分的休息和足夠的睡眠。懷孕後孕婦的心肺負荷隨著懷孕週數和體重上昇而日益增加;準媽媽最好維持每週三至四次,每次二十分鐘的規律性運動。定時適度的運動,除了可減輕孕期姿勢不良導致的下背、下肢疼痛症狀外,更可增加骨盆下肢肌肉的張力,為順利自然的迎接寶寶的誕生,貯備生產的能量。

醫師的叮嚀:準備懷孕之前即應把自己的身心調整到最佳的狀況,為胎兒的健康提供最好的準備;一旦確定有了身孕,準媽媽在懷孕期間的食、衣、住、行、育樂、生活各方面都應考慮到子宮內尚有一個小寶寶的事實,這是給寶寶未來健康的最大保證。


胎兒的生長,父母的成長歷程
初為人父人母是人生一個很大的轉捩點。對大部份的夫婦而言,迎接新生兒到臨帶來興奮與喜悅的同時,也可能因為懷孕的未預期、擔心造成家庭經濟的額外負擔、干擾夫妻倆或個人的生涯規劃,而產生出莫名的情緒變化,甚至是無謂的心理壓力。因此,在懷孕期間,隨著胎兒的生長,準父母們也應該慎重思考該如何自我成長,調適因懷孕帶來的生理、心理、經濟及環境的變化,讓自己在不久的將來成為稱職的全方位媽咪和爹地。

擬定好嬰兒出生後的照護計劃:新生兒來臨後,免不了會為父母帶來不少照護的壓力。例如嬰兒的啼哭會分佔父母更多的關注、愛心和忍耐。在懷孕期間,準父母就必須體認自己是因為真心喜悅地想要迎接這個新生命,才準備好且完成懷孕這件重要大事。因此,夫妻倆就必須在此時擬定好嬰兒出生後的照護計劃,依照自己和配偶之間的優缺點進行夫妻之間的工作分配、角色辦演、相互補位、協調合作,全方位考量為新生兒付出最多、最大的愛心。若估計夫妻之間因工作、環境、生活因素,對嬰兒的照護可能力有未逮者,也應在懷孕期間擬定好替代方案,例如尋求親友、長輩、或社會資源的協助,以備新生兒來臨後照護之需。

適應家庭結構的重組與改變:新生兒來臨後,會因為生理及心理需求,隨時隨處只憑自己的感覺,毫無預警地帶給父母親龐大的額外家務負擔,例如衣物清洗、食物哺育、安撫陪伴。此時,夫妻倆原有的生活方式、日常習慣、作息時間、相處模式都可能被打亂,而必且再度調整,重新適應。此外,新生命的誕生,小家庭瞬間由倆人世界轉變成三人世界,夫妻之間的親密關係可能因小傢伙的無預期介入,不斷被干擾;導致單方或雙方的壓力,進一步形成遷怒對方或嬰兒的情緒反應。因此,準備孕育新生兒的準父母,在懷孕期間也必須隨著胎兒的生長,對前述轉變有充分的體認,預作身心準備,並與另一半充分溝通協調,自我成長,為未來新生兒出生後的三人世界預作調適。

醫師的叮嚀:懷孕期間,隨著胎兒的生長,夫妻倆也應該開始有為人父母的自我成長;為孩子的照護、養育、管教預作分工,規劃未來的經濟負擔,並為未來三人世界的新生活預作調適。


孕婦之外,爸爸與家人的角色扮演
懷孕,雖然幾乎是由婦女承受孕期的大部份生心理巨大負擔;但孕育新生命卻必然是夫妻倆責無旁貸的共同任務。因此在懷孕期間,準爸爸和家人就應該開始學習如何扮演親善的孕期照護者的角色,幫助孕婦安全愉快地渡過艱辛的懷孕過程。

提昇孕婦的愉悅心靈:近代的母胎醫學研究顯示,懷孕期間婦女的心理、情緒決定孕婦及胎兒的健康至鉅,而且此一影響終其一生。許多胎教的理論也指出,懷孕期間孕婦經常保持愉悅的心情,腦部產生快樂的阿爾發波,可進一步誘導出良性荷爾蒙,腦內啡的分泌,對胎兒心靈及身體的成長都有非常積極的幫助。因此,爸爸和家人都可在懷孕期間扮演積極施予胎教的角色,利用共同欣賞音樂、撫摸孕婦肚皮、和子宮內胎兒對話、陪伴孕婦運動的方式,提供給準媽媽最貼心的關懷與照顧,此舉不但表達出對孕婦的愛;同時,也能與胎兒產生緊密不可分的親子無限連結。

促進母胎的生理健康:積極的產前照護,包括產前檢查、孕期營養、運動等是保障孕婦安全和胎兒健康的基本要求。懷孕期間,除了孕婦自我注意、實踐外,爸爸和家人的陪伴,和孕婦共同參與,則更能事半功倍,提昇產前照護的效果。準爸爸可以和孕婦一同參予產前檢查,產檢過程中透過胎心音和超音波檢查,聽到或看到胎兒心跳及形狀,在和孕婦一起分享體驗新生命的喜悅過程中,除了提前建立並增強親子關係外,也是令孕婦心安、幸福的不二法門。若在產前檢查過程中發現孕婦或胎兒的檢驗或檢查有異樣,也可透過夫妻及家人的共同分擔、相互討論,有效率地做出最正確的後續處置對策。準爸爸也應該陪伴孕婦一同參與產前的媽媽教室,除了增加自己懷孕和生產相關知識外,並可和孕婦一起進行產前運動及分娩呼吸法的練習,降低太太對生產的焦慮,使分娩生育更安全順利。

醫師的叮嚀:懷孕期間,孕婦需要先生和家人在心理上的支持。準爸爸應適時適度地投入準媽媽的懷孕過程,共同分擔懷孕所衍生出的喜怒哀樂,一起決定孕期的相關決策過程。


胎兒的健康決定於定期完整的產檢
新生命的誕生,從精卵的結合,到胚胎、胎兒的成長,需歷經一連串過程和挑戰。每一個過程中,都有一些足以影響胎兒健康的內在或外在因素存在,透過詳細產前檢查過程的嚴格把關,可以篩檢出大部份有健康疑慮的胎兒,提供給孕婦及家人最完整的優生優育諮詢。

產前檢查的意涵:產前檢查其實是一個孕期的風險評估;透過既往病史、家族史、孕產史的分析,血液、尿液檢驗,體重、血壓、內診等身體檢查,胎心音、超音波影像檢查等,把所有孕婦族群分類為低風險或高風險,後者即所謂的「高危險妊娠」。高危險妊娠又可分類為高危險胎兒、高危險孕婦、羊水異常、胎盤異常和早產風險等。當篩檢出高危險胎兒時,通常需經過一道更詳細的產前胎兒診斷的程序,例如絨毛取樣、羊膜穿刺、染色體或基因分析,和高階超音波進一步確認胎兒的健康狀況,再決定後續的診療規劃。

產前胎兒檢查的項目:並非所有孕婦都需要接受最高規格的產前檢查,而應該是循序漸進,因人而異;從最基本的篩檢開始,依篩檢結果衍生出不同的風險等級,再規劃進一步的產前診斷。基本的產前篩檢最主要是針對孕期的感染症、遺傳病或代謝症進行評估。產前的感染症評估在於檢測孕婦是否具德國麻疹、水痘免疫力,是否感染愛滋病、梅毒、德國麻疹、乙型鏈球菌等;若篩檢出孕婦有上述感染性疾病,則應依不同的感染疾病別及其程度,按標準流程在產前或產程時施予積極治療,預防胎兒感染。產前的基因檢測包括,海洋性貧血篩檢、唐氏症超音波或母血篩檢等;篩檢結果若發現夫妻皆為同型海洋性貧血帶因者,或孕婦為唐氏症篩檢的高危險群,則應進一步安排絨毛取樣或羊膜穿刺檢查,取得胎兒檢體後進行染色體或基因檢測,確認胎兒的健康狀況。孕期的代謝症評估主要是針對子癇前症及妊娠糖尿病兩大疾病進行預測,進而擬定出適切的預防和預備措施,避免因孕婦代謝症控制不良,導致胎兒的健康不良影響。

醫師的叮嚀:定期完整的產前檢查是為胎兒健康把關的基本程序。隨著孕期的進展,孕婦應定期完成可能影響胎兒健康的感染症、遺傳性疾病、代謝症等篩檢,確保胎兒健康。


您的胎兒可能難產或早產嗎?
隨著懷孕的進行,準媽媽也逐漸會感受到生產分娩到底順不順利的壓力;其中,最受關切的兩大問題,其一是,妊娠足月了到底能不能順利自然分娩;其二是,會不會還未到預產期,胎兒便瓜未熟蒂先落,早產來報到。

體重控制預防難產:難產的因素相當複雜,其中最重要的是胎兒的體重過重,也就是所謂的「巨嬰症」。某些先天性狀況,例如肥胖症、妊娠糖尿病等,最容易導致胎兒體重超標準的成長,這一群代謝異常的孕婦,應該在懷孕期間嚴格地自我體重控制,預防胎兒體重也毫無節制的上掦,導致難產,甚至嬰兒的生產傷害。此外,所有的孕婦都應該在懷孕期間,定期接受產前檢查,以超音波評估胎兒體重,並接受婦產科醫師的骨盆腔評估;適度的產前運動,練習拉梅茲產程呼吸法等,都是預防早產的必要準備。

定期評估防範早產:導致早產的原因甚多,目前醫界並沒有一套可以完全預防早產的有效策略。但是,若孕婦能作好積極的自我孕期管理,包括均衡足夠的孕期營養,維持乾爽潔浄的生殖道生理環境,對早產症狀的認知和警戒等,則可以使早產的發生率及風險明顯降低。對於已經有過早產病史的孕婦而言,由於他們再度發生早產的風險甚高,因此應該更注意並執行孕期早產預防管理;此外,針對早產高風險族群,可以在孕早期接受超音波的子宮頸長度量測;若出現子宮頸過短(小於2.5公分),或子宮頸張開現象,則可考慮醫療介入,接受子宮頸縫合術,或藥物治療;若在懷孕期間出現規則子宮收縮,生殖道分泌物增加等早產現象,則應立即進行子宮頸生化評估,確定有早產風險,應立即住院積極治療。

醫師的叮嚀:懷孕期間均衡營養,規律的運動,定期產前檢查,隨時評估胎兒的生長狀況,注意自身的子宮收縮症狀,是保障胎兒在預產期前後,足月順利生產;預防早產,避免難產的不二法門。


母子要不要住月子中心?如何選擇?
現代人生得少,都想在產後恢復得早、恢復得好;加上養生概念的風行,因此產後住月子中心坐月子的作法也就逐漸蔚為風潮,成為流行趨勢了。坐月子需要住月子中心嗎?月子中心又該如何選擇?

依醫學原則坐月子:足月生產後約一個月至一個半月這段時間,醫學上叫「產褥期」,中國傳統觀念叫「月子」。醫學上的產褥期,意味著懷孕期間孕婦產生的生殖生理、解剖變化,在產後必須經過約六週的時間,才會慢慢地恢復到未孕前的正常狀況;因此,在這段時間必須讓孕婦修身養息,注重身心調整,補充足夠營養,避免感染,才能正常渡過,恢復常態。中國的坐月子觀念則是生產之後孕婦必須安靜,不受外在環境干擾地在室內休息至一個月的時間。兩者的基本理念其實是一致的,也就是在這段產後的生理脆弱期,藉由休息、減壓、營養補充、預防感染等完全照料方式讓孕婦恢復元氣,再步入正常生活。由於現代醫學的進步,有些不符醫療原則的傳統坐月子方式例如,月子期間不能喝水、禁忌吹風洗頭、必須包得密不通風、束腹束腰等作法,必須被揚棄,而以更健康、更科學的方式來坐月子。

坐月子場所如何選擇:坐月子的方式甚多,包括在家中由長輩幫忙坐月子,訂月子餐回家自己坐月子,請職業保母回家幫忙坐月子,或最直接的生產後離開醫院直接轉進月子中心坐月子。坐月子方式及場所選擇,因人而異,但是最基本的理念仍應遵循醫學原則,接著應考慮個人喜好及家庭經濟狀況,絕對不要過於勉強自己,或打腫臉充胖子式的往坐月子中心擠。若最後評估決定選擇坐月子中心,則可依下列原則選擇最適合您的月子中心:是否合法立案,住宿環境,專業護理人員,膳食調理方式,嬰兒照護設備及專業人員,價格及契約等。

醫師的叮嚀:產後生理恢復應循序漸進,順乎自然,符合科學;這也孕產婦選擇坐月子的方式及場所應掌握的原則;切忌因追循流行時尚,違反經濟原則或自我意願地上坐月子中心,反而失去產後健康維護的初衷。


媽媽有產後憂鬱症
孕育一個新生命後,孕期中高昇的荷爾蒙頓時下降,加上生產導致的疼痛,和因照顧嬰兒的睡眠被剝奪,以及母親角色扮演、家庭結構改變等因素,大部份孕婦都會在產後,發生輕重不等的憂鬱症狀。產後憂鬱依程度不同可分為三個等級。

程度不等的產後憂鬱症:約有50%到80%的婦女在產後,偶而出現煩躁、易怒等症狀,但不影響其日常生活及照顧嬰兒的能力,這就是所謂的產後情緒低落(baby blue),也就是輕度的產後憂鬱症,通常在兩週內會自行緩解。典型的產後憂鬱症,發生率為10-20% ,表現和重度憂鬱症一樣包括,情緒低落、易怒、對寶寶有負面感受、食慾及睡眠困擾、罪惡感、輕生念頭。通常藉由產後憂鬱症量表,得以篩檢出產後憂鬱症的高危險群,甚至診斷出產後憂鬱症個案。產後婦女如果有情緒困擾或持續失眠,自覺沮喪排山倒海而至,或已經影響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及照顧嬰兒的能力,或者是經產後憂鬱症量表評估為產後憂鬱症個案時,應立即求助身心科醫師進一步診治。產後最嚴重的情緒併發症是產後精神病症,發生率約僅千分之一,會出現妄想、幻覺、情緒失控、傷害寶寶念頭等,這類個案需緊急住院醫療介入。

爸爸及家人的角色:產後憂鬱症需要透過醫療解決病患的心理困擾,而爸爸及家人在協助產婦就醫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許多產婦寧願相信這樣的產後情緒反應是正常,短暫的;有的即使知道這種心理狀況可能需要就醫,卻擔心被當成瘋子、壞母親,或被迫和寶寶分離,而不敢求醫,以致延誤診治。產後婦女若出現這些異常的情緒反應,爸爸或家人應體認產後憂鬱症是一個真實的疾病,並非想太多或不夠堅強裝出來的,也不是不要想就會好的,而應積極鼓勵並安排產婦就醫診療。

醫師的叮嚀:產後憂鬱症是一個常見且需要立即求醫診治的心理疾病。產後發生情緒低落、困擾可透過婦產科或身心科醫師進行產後憂鬱症量表的評估;切忌一昧否認,拒絕求醫;而爸爸和家人在解決產婦進行產後憂鬱症就醫上扮演重要角色。

亞太母胎醫學基金會
台灣婦女健康學會
金捷生技
Society for Maternal Fetal Medicine
perinatalquality
fetalmedicine
中華民國醫用超音波學會
粉絲專頁